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种猪育种就是“力与力”的竞争,国内育种行业发展大有可为!
来源: | 作者:CTC君 | 发布时间: 2022-11-17 | 159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内种猪市场庞大,但如何做好育种,突破“猪芯片”瓶颈,体现国内种猪价值,或是国内种猪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11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中林研究员携猪育种团队一行莅临正大康地养殖事业部(梅州公司)参观指导,并就基因组育种等先进技术对种猪行业的意义、作用展开探讨交流。


猪企降本“修内功”,高繁殖性能是优选如今国内种猪市场依旧是以美系、加系种猪为主,但从近两年种猪进口情况来看,高产母猪如丹系、法系种猪等愈发受到规模化集团企业的青睐。“随着集约化程度和养殖水平的不断提升,规模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各大企业都在练内功、求生存,因此用繁殖力高的种猪品系来改造现有母猪群体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大康地养殖事业部育种主管李波在交流报告中这样说道。


而规模化集团企业要“修内功”降成本离不开三个指标:PSY、料肉比(日增重)、死亡率。实际上除了公认优秀的繁殖性能外,丹系种猪还有一个极易被业内忽视的优势——育肥成绩。以丹麦平均水平为例,校正后(30-115KG)育肥成绩可以达到1026g/天;以正大康地丹系阉公育肥成绩看,可以达到970g/天。综合来看,丹系种猪对猪企“降本”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作用。如今正大康地引进丹系原种猪已有接近两年的时间,已然形成了一套合理、科学的育种体系,对丹系种猪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基因检测方面,正大康地目前已有7000多份种猪测定分析数据,随着数据的积累,以及未来在国家的重视和企业之间联合育种的推动下,国内育种发展必将越来越好。育种是系统工程,正大康地坚持育种肯定行!“育种必须要有生产性能测定,否则没办法做好育种工作,就算是业内先进技术如基因组育种也需要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在唐中林研究员看来,育种是一个“向心力、离心力”的问题:育种相当于离心力,朝着育种需要的方向培育(种猪性能等)以满足需求;而种猪自然退化是向心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达到最舒适的状态。因此育种是“力”与“力”之间的竞争问题,只有“外力”大于“内力”时才能做育种。



因此育种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做育种、能做好育种、能坚持做好育种的企业并不多。不重视育种、看短期利益更不可行,必须从公司集团顶层重视育种才能将生产做好,与正大康地“育种指导生产”的理念不谋而合。唐中林也在交流中断言:“正大康地只要重视、坚持育种,三年五年不退化甚至进化的目标肯定能够实现!”



力量足、基础好,国内育种肯定能做好!国内种猪市场潜力巨大,国内育种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据唐中林研究员介绍,目前其所在团队主要为种猪育种工作服务,如解析种猪性能(长速快、肉质好等)等基础问题,并通过精准选择、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加以转化应用于育种工作,提高选育的准确性。发现优势基因并复制到种猪上发生聚合效应,才能真正把国内种猪的性能发挥出来,如何把育种分析方法发挥到极致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以基因组育种为例,最重要的目标是“降低选择成本、提高选择准确、加快选择效果”,应用基因组育种技术提前做好选择,对指导种公猪的繁育生产、减少种猪留种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巨大作用。



“我一直贯彻的一个想法、理念,是如何为国内种猪育种水平提高献一份力,在过去二十多年与国内育种行业发展同行,不能再一昧的靠国外引种来保持国内种猪的生产性能,希望能做一些对种猪国产化、育种团队技术力量有推动作用改的事情。”唐中林有感而发,无论从规模上、育种团队技术力量以及育种基础条件上看,国内不比国外差。如果能够加强国内种猪之间的遗传联系,加强遗传交流,在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齐心协力应用先进技术坚持做好育种,那么国内种猪育种肯定能够做好!